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走进职教园 > 园区风光

“职教园建设巡礼”系列报道——传承神农薪火 追梦卓越一流

人气:5166 文章出处:原创 发表时间:2020-07-06

自2020年6月22日起,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管理办公室联合株洲日报刊发“职教园建设巡礼”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从株洲市卫生学校、株洲市中医学校到湖南省中医药学校、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从杨柳冲、何家坳、朱亭镇,到高家坳和株洲职教园。61年来,虽然几易其名,几迁其址,但一代代中医药高专人始终秉承“仁和、精诚、笃行、致远”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立足三湘大地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以服务健康中国为己任,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近6万名中医药技能型应用性人才。


吴桂英副省长(右二)调研、督导学校新校区建设。


6月24日上午,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等领导的陪同下,副省长吴桂英来到该校云龙新校区,调研、督导、协调解决新校区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勉励学校要以新校区启用为契机,进一步抢抓发展机遇,打牢发展基础,持续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始祖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的的求索、奉献精神,充分利用好株洲医药产业发展优势,在“卓越一流,强校升本”目标指引下,持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影响力。


传承神农薪火,61年弦歌不辍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深入一线,协调解决新校区建设中遇到的困难。


1959年,株洲市卫生学校挂牌成立,校址也历经杨柳冲、何家坳、朱亭镇几次变迁。1986年,学校改建为株洲中医学校,1990年更名为湖南省中医药学校,校址搬迁到芦淞区高家坳;2004年学校升格为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时光流转了日月星辰,却不能流转中医药高专人的执着追求;风尘淹没了漫漫征途,却无法掩没中医药高专人的壮志豪情。


61年弦歌不辍,学校始终恪守“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突出技能、全面育人、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积极探索中医药院校办学规律,建立了适合中医药专业发展特点的专业群与课程体系,目前下设临床医学系、护理系、药学系、康复保健系、基础医学部、思政课部、公共课部等7 个教学系(部);开设有中医学、中医骨伤、医学影像技术、中医养生保健、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中医康复技术、护理、助产、老年服务与管理、中药学、药学、药品质量与安全、中药制药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等16个专业;校内设有药学、康复保健、临床技能、护理技能等7个实训中心,全日制在校生达1万余人。


谈及61年的峥嵘岁月,学校党委书记邓建中坦言,服务健康的社会责任、面向基层的目标定位、德育为先的育人标准、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特色鲜明的专业构架、创新传承的科学精神,这是学校发展的六大宝贵财富,也是一代代中医药高专人薪火相传予以锤炼并发扬光大的学校特质。


在职教园管理办公室的大力支持、协调下,云龙新校区于2014年开始动工兴建,2016年高职部迁入办学,2018年康保系、临床系迁入办学,今年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将全部进驻新校区办公,为实现“卓越一流,强校升本”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内涵发展,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



在全国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喜获特等奖、团体总分第一和两个单项第一。



一个普通中专生和一个复旦大学的博士后,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实在难以划上等号。然而,毕业于该校1990级中药2班的易跃能,却用2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常人眼中难以完成的“蝶变”。


2009年,她创办湖南易能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专注研究传统中药经典名方的技术改造,目前已申请医药发明专利近20项,获得14项授权;主持新药研发项目近20项,获得16项生产批文。


在新冠疫情最猖獗的2月下旬,张家界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15名医护人员,进驻武汉市第一家收治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曾被媒体称为“风暴之眼”的武汉金银潭医院,接管了包括ICU在内的三个综合病区,连续47天与死神展开赛跑,累计救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460多人。而这支援鄂医疗队的领队,就是该校1992级中医4班毕业生、张家界市中医医院ICU主任、主任医师邓勇军。


其实,湖南中医药高专涌现的像易跃能、邓勇军这样的优秀毕业生还有很多,市人民医院院长李康华、汉方国药董事长杨勇、最美护士何瑶、最美乡村医生潘检等,都是该校坚持内涵发展,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缩影。


据校长陈燕介绍,近年来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修订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探索和深化课改,推进优质课程建设,采用“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模式,构建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职业岗位要求相统一的课程体系。


人才是兴校之本,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学校一方面大力引进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组建高层次教师梯队;另一方面每年拿出上百万元培训经费,建成“国培、省培、校培”三层次培训体系,提升教职员工整体素质。


目前386名教职工中,有博士、硕士研究生190人,其中,二级教授3人,高级职称197人,“双师型”素质教师164人。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2人,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1人,省级骨干教师10人,教学能手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湖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1人,湖南省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奉献奖1人,省“225”工程高层次人才3人。


强大的师资队伍,为引领高质量的专业发展方向、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奠定基础。目前学校拥有教育部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1个、国家骨干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资源库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有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及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在线开放课程7门、省级名师空间课堂2门和省级微课课程1门,省级优秀教研室1个。


10年来,共承担市厅级以上课题600余项,其中国家级7项,权威核心期刊收录论文百余篇,SCI论文10篇,cscd论文13篇,出版或参编著作、教材等千余部,拥有专利近30项。获市厅级以上教学、科技成果奖12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成果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项目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14项。


诸多优秀学子也在全国各类技能大赛中独领风骚,其中个人获特等奖2人、一等奖11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6人;团体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在全省各类学生技能大赛中,学校代表队个人获特等奖1人、一等奖6人、二等奖9人、三等奖5人;团体获二等奖3项。2018年5月,全国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在天津中医药大学落下帷幕,学校派出的4名选手力克全国强敌,勇夺团体总分第一,理论知识、推拿技术两个单项第一,获得大赛特等奖。



学生认真进行点穴练习。

学校开设男护班。



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与湖南省儿童医院合作开设儿童康复班。



高质量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战”型的岗位培训。学校利用自身在中医药职教领域浸润60多年的独特优势,在深化产教融合上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真正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


引企入校、引企入教,广泛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学校牵头成立湖南省中医药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突破100家;牵头成立湖南省护教联盟,成员单位有40多家。去年11月成功承办全国中医药职教年会,有效促进学术交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医教协同,提升了学校影响力和竞争力。


校院校企深度融合,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先后聘请8位行业、企业的名师、大师担任专业带头人,组建团队成立大师工作室;聘请近200名院(企)兼职教师,担负近五成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同时与附属第一医院(省直中医院)、省儿童医院、株洲市中心医院、331医院、中医伤科医院、人民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开展联合办学,共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打造“1+1+1”联合育人模式;与省人民医院、省儿童医院、湘雅附二医院合作开展“ICU”、“呼吸师”、“造口护理”等专科护士人才培养和工学结合“3+2”卓越护士培训;中药学、中医学、中医骨伤、助产、美容等专业,分别与企业合作共建5个获省教育厅立项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广泛开展“订单制”“学徒制”合作模式,为企业精准“定制”所需人才。药学系专业目前与千金药业、九芝堂药业、广东东阳光药业、千金大药房、老百姓大药房、益丰大药房、国药控股国大药房等7家医药生产、零售企业开办订单班;医学美容专业与湖南秀媛堂、广州美莱、伊丽汇、台湾罗丽芳集团等4家境内外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订单培养……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功能,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


此外,学校还与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共建中医骨伤专业技能室,与附属第一医院(省直中医院)共建中医临床、医学影像及护理实训室,与株洲市人民医院共建老年护理实训室;湖南秀媛堂、老百姓药品连锁有限公司更是将实训室建在学校。


借力“互联网+”,构建轻量级智慧校园



5.12国际护士节举行授帽仪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科技创新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借力“互联网+”,构建轻量级智慧校园,让湖南中医药高专在创新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2016年6月,学校正式启动轻量级智慧校园建设。通过互联网公众平台将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的信息渠道打通,建立用户和学校业务系统之间的连接,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开发了新闻通知、智慧迎新、成绩查询、课表、图书检索与查询、读书PK、消费查询、云就业等14项功能,覆盖了学生从入校到在校学习生活、最后毕业就业的全过程。目前平台粉丝总数达2.1万人,不仅促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同时有效提升学校现代化治理能力。5月19日,学校三届五次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主会场,落座不足20人,其他代表都是在家或在办公室,通过互联网“云端”参会。


2017年,该校轻量级智慧校园项目在全省高校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教育部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依托该项目学校创新性开展“互联网+阅读推广”工作,在2017至2018年分别荣获湖南省高职图书馆服务创新案例一等奖,中国高职图书馆发展论坛一等奖。


目前,学校在借力“互联网+”的道路上又有新的突破。一是利用数字资源库,开发大量虚拟仿真和二维动画资源教学系统,在实验实训,传播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利用学校中医药标本馆和生命科学馆珍藏的大量文字、图片、视频、实物等,设计和开发虚拟中医药标本馆和虚拟生命科学馆,可以直观、生动、全方位、多角度、栩栩如生展现生命科学的起源发展以及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备受参观者喜爱的湖南省优秀科普基地。


对标卓越一流,“强校升本”再出发


在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喜获一等奖。


今年5月,学校在校园网发布2020年“专升本”工作方案,21个专业的1700多名学生将获得报考湖南中医药大学、吉首大学等本科院校继续深造的机会。但是在校长陈燕心中,还藏着一个更迫切的愿望,就是学校也能开设自己的本科专业。


61年不懈奋斗,学校获得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单位、首批全国1+X制度改革试点院校、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点、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合格”单位、中医药保健服务国家标准研发及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湖南省中医药实用型技能性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湖南省乡村医生本土化培养基地、湖南省卓越校培育单位等诸多荣誉。


荣誉是压力,也是动力。近年来,学校始终聚焦“卓越一流,强校升本”战略目标,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的整个流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在推进卓越高职院校建设上行稳致远、步履铿锵。


2019年12月,由学校牵头组织的《国家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针灸推拿传承与创新——针灸推拿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教育部验收,该项目是全国中医药高职领域首个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由学校牵头修订的《高职针灸推拿专业国家教学标准》,也在今年初顺利通过教育部评审验收。


这一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坚持服务性、公益性、开放性、共享性,面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学生及社会学习者,设计构建了素材库、专业库、课程库、微课库、培训库与社会服务库等“四层六库”资源架构,兼顾行业、企业需求,支持终身教育,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用”的良性循环,辐射带动中医药传统文化和针灸推拿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在全国引发积极反响。


学校还积极联合兄弟学校和企业,大力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合作,致力提升办学质量、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学校与永州职院、湘潭医卫职院共同开展护理、医学影像等多个专业共建及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岳阳职院共建助产专业等教学联盟;与美国、德国、挪威、捷克、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相关学校、企业开展国际交流、培训等合作;与日本中老年福祉协会就赴日老年照护订单班洽谈签约,目前已有70多名毕业生抵达日本从事老年护理工作。


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搬迁新的校区,站在新的起点,湖南中医药高专1万多名师生信心满怀,决心通过“两个三步走”,即社区中医健康服务、中药产业服务两个国控一流特色专业群逐步实施长学制(由原来3年延长到4-5年),推动专业升本、学校升格;通过加快整体搬迁,到2021年跻身湖南省卓越一流高职院校行列,争取进入全国“双高计划”名单,全方位增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与社会影响力,培养更多中医为本、中西结合的技能型医护人才,为三湘父老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


相关链接


数字是枯燥的,却见证着中医药高专逾万名师生所彰显的奋斗者风采。



师资力量

在职教职工:386 名 

博士、硕士研究生:190 人 

二级教授:3 人 

高级职称:197 人 

“双师型”素质教师:164 人 

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2 人 

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1 人

省级骨干教师:10 人 

省级教学能手:4 人 

硕士研究生导师:3 人 

湖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1 人 

湖南省优秀教师:1 人 

省级教学奉献奖:1 人 

省“225”工程高层次人才:3 人


专业/课程优势

国家骨干专业:2 个 

国家级专业资源库:1 个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 门

教育部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1 个 

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2 个 

省级重点专业:1 个 

省级特色专业:1 个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 个 

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 个 

省级精品课程:4 门 

省级名师空间课堂:2 门 

省级微课课程:1 门 

省级优秀教研室:1 个


科研硕果(近 10 年来)

承担市厅级以上课题:600 余项,其中国家级 7 项权威核心期刊收录论文:100 多篇,其中SCI论文10 篇、CSCD论文 13 篇 

出版或参编著作、教材:1000 多本(部) 

拥有专利:近 30 项

市厅级以上教学、科技成果奖 120 余项 

国家级优秀科技成果奖:1 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 项 

省级教学成果奖:9 项 

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项目成果奖: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 

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14 项


学子风采(近 10 年来)

在全国各类技能大赛中 

个人获特等奖:2 人 

个人获一等奖:11 人 

个人获二等奖:3 人 

个人获三等奖:6 人 

团体获一等奖:6 项 

团体二等奖:5 项 

在全省各类学生技能大赛中 

个人获特等奖:1 人 

个人获一等奖:6 人 

个人获二等奖:9 人 

个人获三等奖:5 人 

团体获二等奖:3 项



本文TAG: